四川農村日報記者 洪瑜
申遺成功時間:2017年10月
工程檔案
(資料圖)
黃鞠灌溉工程位于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(qū)霍童鎮(zhèn),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。該工程分為右岸龍腰渠、左岸琵琶洞渠系兩個灌溉工程系統(tǒng),兩處灌溉工程渠系長十多公里,灌溉面積兩萬余畝,具有農業(yè)灌溉、生活供水等綜合功能,是迄今發(fā)現的系統(tǒng)最完備、技術水平最高的隋代灌溉工程遺址。
一線探訪
5月26日,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(qū)霍童鎮(zhèn),萬畝農田,青山相映,一派生機勃勃。從龍腰山下放眼望去,綠油油的水稻已有一尺多高。田邊的溝渠里,水源涓涓流淌,源源不斷地注入田間。
“這些水就是由黃鞠灌溉工程引來的?!被敉?zhèn)石橋村黃氏理事會會長黃忠介紹,黃鞠灌溉工程修建成功后,將山下的溪流經水渠引導,繞過了山梁,灌溉了大片的土地。
霍童溪是福建省“五江三溪”重要河流之一。寧德市蕉城區(qū)人民政府 供圖
有水無利:
黃鞠歸隱田園,帶領鄉(xiāng)親興修水利
霍童溪是福建省“五江三溪”重要河流之一,有“八閩第一水”之譽。黃鞠灌溉工程就位于霍童溪中游河谷地帶,是迄今發(fā)現的系統(tǒng)最完備、技術水平最高的隋代灌溉工程遺址。
盡管當地水資源豐富,但在黃鞠灌溉工程建成以前,當地卻面臨“有水而無利”的窘境。
據史料記載,1400年前,身為隋朝諫議大夫的黃鞠,萌生了退隱田園的想法。他帶領家眷離開京城,一路向南尋來,到達霍童,這里山色清幽,河谷秀美,黃鞠決定在此開基立業(yè)。
在耕讀傳家的古時,農業(yè)生產是根本。然而,雖然霍童溪南岸的土地適宜耕種,但因山巒阻擋,咫尺相隔的溪水無法直接引入灌溉。眼見著充沛的水源,卻無法用于農業(yè)生產。為了改變“有水而無利”的局面,黃鞠決定挖通隔水的龍腰山,在山間鑿出一條水渠。
但是,黃鞠也沒有想到,工程難度遠遠超過了他的設想。
“因為龍腰山都是花崗石,非常結實,當時缺少現代作業(yè)工具,只能依靠鐵鍬、錘頭這些簡陋的工具,一點一點開鑿出來?!秉S忠表示,雖然面對重重難題,黃鞠并未放棄,反而帶領著鄉(xiāng)親們迎難而上,才有了這流傳千年、造福萬代的“黃鞠灌溉工程”。
創(chuàng)新技藝:
用“火燒水激鑿石工法”開鑿隧道
在技藝相對落后的古代,且山體滿是花崗巖的背景下,黃鞠灌溉工程如何建成?
據當地介紹,黃鞠曾有水利建設經驗,在“黃鞠灌溉工程”修建期間,他和當地百姓創(chuàng)新采用“火燒水激鑿石工法”開鑿隧洞。
什么是“火燒水激鑿石工法”?“簡單來說就是把木炭放在石頭上燒,燒熱了后,再用冷水澆石頭,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,讓石頭爆裂,再用工具一點點撬開?!秉S忠介紹,依靠著這個原理,黃鞠帶領著鄉(xiāng)親們一干就是八九年,才把龍腰山挖通,鑿出一條寬1.51米—2.72米、深0.95米—3米、全長5000余米的明渠。至此,“山巒阻水”的困境得以破解,溪水源源不斷地流入田間,造福著世代百姓。
右岸龍腰渠建成后,黃鞠為了開辟更多的耕地,又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,想在大山的山腹中,鑿出一條長達幾百米的隧洞,達到引水灌溉霍童溪北岸的目的。
“要在堅硬的花崗巖上鑿穿百余米隧洞,無疑‘難于上青天’?!秉S忠介紹,黃鞠迎難而上,敢為天下先,繼續(xù)采用“火燒水激鑿石工法”,經過日復一日的努力,一條總長達700多米的琵琶洞得以問世,并建成總長9000多米、由明渠與7段隧洞連接而成的渠道?!包S鞠灌溉工程成為閩東現存年代最早、規(guī)模最大、最富特色的古代水利工程?!秉S忠表示。
黃鞠憑借斬斷“龍腰”的勇氣,“火燒水激”的智慧,鑿穿大山,引來了澆灌萬畝良田的水。同時,黃鞠還帶領鄉(xiāng)親們廣植松樹,維護河岸,形成“九里松岸”;在湖上遍植荷花,形成“十里荷香”?;敉?zhèn)一帶也因此農業(yè)發(fā)達,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,人煙稠密。
跨越千年后,黃鞠灌溉工程,依舊灌溉著這片土地,而黃鞠滴水穿石、不屈不撓的精神,也在滋養(yǎng)著這方土地上的人們。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