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朝高等學府(唐朝高等學府設立有什么意義),一起來了解下吧。
古有科舉,今有高考,都是貧寒學子通過知識改變自己命運的途徑。古代科舉制隋朝誕生,但其是在唐朝發(fā)展壯大。唐朝科舉分常舉、制舉兩種。所謂常舉是指每年分科舉行的科舉,而制舉則是指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科舉。唐朝高等學府則是教導學生的地方。
唐代的科舉源于隋朝和隋朝又有所不同,允許學子自由報考,即"懷牒譜自薦于州縣",不必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,唐朝的科舉大大降低了考生報考的門檻,不少清貧的文人通過科舉脫穎而出,功成名就。
唐朝常舉的科目是有秀才、明經(jīng)、進士、明法、明字、明算、一史、三史、開元禮、道舉等。主要科目有明經(jīng)、進士兩科,進士一般試帖經(jīng)、雜文、策論,分別考記誦、辭章和政見時務。明經(jīng)一般試帖經(jīng)、經(jīng)義、策論。據(jù)說,唐玄宗時期,考生多達三千人。
考生分生徒和鄉(xiāng)貢兩種,生徒是在唐朝高等學府或各地學館入學考試合格的學生。因此唐朝各個學館如同雨后春筍,其中師資力量最為雄厚的當屬唐朝的高等學府國子監(jiān) 崇文館 弘文館。
唐朝設國子學,學生人數(shù)僅三百余人,學生大多都是貴族子弟,教師二十余人。后將國子學改稱國子監(jiān),同時將國子監(jiān)設定為獨立的教育行政機構(gòu)。監(jiān)內(nèi)設祭酒一人,相當于我們先現(xiàn)今學校的校長,是國子監(jiān)最高教育行政長官。設丞主簿各一人,負責學生學習成績和學籍等事宜。有些類似教導主任和招生辦主任。唐朝的國子監(jiān),曾改名為司成館、成均監(jiān),其后又恢復原名。據(jù)《舊唐書·高宗本紀》載:“凡六學,皆隸于國子監(jiān)。”所謂六學,即國子學、太學、四門學、律學、書學和算學。
唐武德時期,于門下省設修文館。在太宗年間,改名弘文館。設學士,負責校正圖籍,教授生員;學士在朝有制度沿革﹑禮儀輕重時,可以參與其中。設校書郎,負責校理典籍,刊正錯謬。設館主一人,負責全館館務。學生僅數(shù)十名,都是皇親國戚及京中貴族子弟,師承學士,學習經(jīng)史書法。后改名弘文館。
太宗貞觀年間,設崇賢館,有學士二人,管理經(jīng)籍圖書,教授生員,如門下省所屬弘文館中教師之職。學士之下有校書郎二人,負責校理書籍。肅宗年間,宰相同時擔任學士,處理館務。同時崇文館也為皇太子讀書之處。唐代設“崇賢館學士”,侍講宮中。同時崇文館同國子監(jiān)、弘文館,是唐代的貴族學校。
因這三間學府生源大多出身名門,因此,對貧窮學子來說,連大門都進不去,更不要說有所裨益了。各地生徒多是出自本地的學府。
關(guān)鍵詞: 唐朝高等學府 唐朝高等學府設立有什么意義 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叫什么 唐朝的學校叫什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