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考點位:
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(qū)、白水江片區(qū)
科考任務:
(資料圖片)
開展跨省聯合巡護,采集典型野生動物糞便,摸排人為干擾因素,維護林區(qū)安全
李志強 川觀新聞記者 王培哲
5月底的王朗,山路邊還能看到積雪留下的痕跡。川觀科考隊來到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(qū),與來自川、甘兩省共七家保護單位的巡護員集合,開啟一場從四川到甘肅的聯合巡護。
一路上,隊員們的任務不輕——調查人為活動情況、收集典型野生動物糞便、摸排大熊貓活動情況,還要清理垃圾,消除火災隱患。
這次巡山和往常一點不一樣,巡護隊員們此前從未走過這條路線。面對熟悉卻又陌生的山林,隊員們會有哪些收獲?又如何開辟一條巡護路線?
川觀科考隊隊員體驗野生動物糞便記錄工作。 李志強 攝
啟程
“穿太多不行,帶太多也不行,膠鞋是最方便的。”
5月29日一早,巡護隊伍乘車離開位于平武縣白馬藏族鄉(xiāng)的保護區(qū)駐地,朝洋洞河管護站進發(fā)。汽車穿過幽長的隧道,駛上盤旋的山路,高度計顯示,一路上海拔不斷升高,來到3000米附近。
沿途,大家不時被車窗外出現的藍馬雞、毛冠鹿吸引,但快門的速度往往趕不上動物活動的速度,只拍到一些匆匆閃過的背影?!拔覀兊难沧o應該是‘悄無聲息’的,盡可能減少對野生動物的打擾,不然時間久了,巡護路線周圍反而看不到野生動物了?!蓖趵蕠壹壸匀槐Wo區(qū)巡護員鄭勇說。
車上,坐在前排的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管理局副局長傅曉波不時回頭,打量兩位川觀科考隊隊員的行頭,看了幾眼后,還是沒忍住,問了起來。
“之前參加過哪里的巡護?”傅曉波邊問邊看表。
“在唐家河,從白熊坪保護站往里走過一段。”川觀科考隊隊員有點心虛,那一次并沒有走太遠。
“做好心理準備,今天的巡護復雜得多。”傅曉波望了一眼后視鏡,皺緊了眉頭。
沒等兩位川觀科考隊隊員反應過來,傅曉波又開始評論起裝備。
“瘦高個,你穿太多了,看看周圍,就你穿了羽絨服。另一位,你的相機這么重,咋個爬山?提前收到包包里頭,摔壞了別怪我沒提醒。還有,你們怎么穿運動鞋?早知道我把屋里的膠鞋給你們帶出來?!?/p>
兩位川觀科考隊隊員心里卻并不這么想。海拔3000米的山上,室外氣溫只有5℃左右,難道在寒風中只穿短袖和薄外套?相機掛在脖子上足夠穩(wěn)妥,似乎并不會對活動造成影響,難道巡護需要手腳并用?另外,膠鞋底子薄,穿久了腳不會痛?
事實證明,川觀科考隊隊員的這些想法完全錯了。
巡護路上發(fā)現的大熊貓糞便。 李志強 攝
發(fā)現
“野生動物糞便和家畜糞便同時出現,心里就要警惕了?!?/strong>
巡護,從洋洞河管護站出發(fā)。管護站建在林場里,周邊的山路上布滿泥石流帶來的“創(chuàng)傷”,車子在山路上被石頭擦傷車門,刮破底盤?!跋乱淮螆詻Q不開新車來巡護了,太心疼了。”傅曉波說。
山路在巡護站門前拐彎,留給巡護隊員一條“巡護道”——一條河溝。沿河溝向上,地勢開始變得陡峭,路邊的云杉上長滿苔蘚,是爬山時的“扶手”。
巡護路上發(fā)現的亞洲金貓糞便。 李志強 攝
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(qū)巡護員趙和鑫正在對發(fā)現的野生動物糞便進行記錄。 李志強 攝
巡護員們相繼發(fā)現了黃喉貂、亞洲金貓、川金絲猴和大熊貓的糞便?!皬募S便的光澤和水分可以簡單判斷動物活動的時間?!蓖趵蕠壹壸匀槐Wo區(qū)巡護員趙和鑫邊說邊用樹枝撥開糞便,“這只亞洲金貓看來吃的不錯,糞便里的毛發(fā)看上去像是小麂的?!?/p>
在黃喉貂的糞便周圍,分布著大量牛糞和馬糞,這意味著,這里平時有牧民來過?!拔覀儽容^擔心的就是這種情況,同時出現牛馬和野生動物的活動痕跡,說明人為活動已經影響到野生動物生活了,這種情況要在巡護表格里單獨記錄?!卑缀訃壹壸匀槐Wo區(qū)太平保護站站長余鑫解釋,保護的目的并非阻止人為活動,而是控制人為活動區(qū)域,與野生動物形成“相對隔離”,這樣既可以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影響,也可以避免家畜和野生動物之間傳播疫病。
沿途,大家還發(fā)現了獨葉草的痕跡,這種對生存環(huán)境要求非常嚴苛的植物,與恐龍“同齡”,被列入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》?!捌綍r巡護見得多了,不覺得有什么稀奇。不過,還是把發(fā)現的地方標記起來,每年整理,過幾年看,就能展示生存范圍的變化趨勢?!备⒘衷戳謽I(yè)發(fā)展有限公司巡護員唐友全邊說邊記。
巡護路上發(fā)現的川金絲猴糞便。 李志強 攝
尋路
“把腳橫過來,身體放低,看清楚自己抓的是什么?!?/strong>
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(qū)和白水江片區(qū)的交界處,在黃土梁附近的一個山頂上,這里也是四川和甘肅的省界。山頂周圍的竹林里,川觀科考隊隊員看到了一些新鮮的大熊貓糞便,沿途還有竹林被啃食的痕跡,這里備受大熊貓“青睞”。
大熊貓喜歡走的路,不一定適合人類徒步。
山坡太陡,讓人無處落腳;竹林太密,有時需要匍匐前進;河水擋道,走獨木橋是“必備技能”。一路上,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巡護員王波揚邊走邊教川觀科考隊隊員?!捌露?、土松,就把腳橫過來,與山體平行,腳跟先著地,踩穩(wěn)了再走下一步。身體下蹲,降低重心,身體往山坡傾斜?!焙脦状危醪〒P把川觀科考隊隊員原本抓緊樹枝的手拽開,“看清楚自己抓的是什么,干枯的、濕滑的都不要抓,樹枝斷了非常危險?!?/p>
一路上,川觀科考隊隊員從碎石坡上“翻滾”、在山路上“滑落”,在樹洞上“踏空”,下山的路上,兩人的衣服濕了、褲子破了,泥土在鞋里被腳掌踩得粉碎,手掌在樹上擦出條條印跡。
“再提醒你們一遍,下次穿得輕便些,還可以戴上防滑手套?!焙舆呅菡墓Ψ?,大熊貓國家公園白水江片區(qū)巡護員陶強說,隨機樣線巡護就是這樣,未知的路上充滿數不清的障礙,走完全程需要過往巡護積累的經驗,也需要膽量和勇氣,“我們片區(qū)有40多條固定樣線,每個月還要走一兩次隨機樣線,這樣才能把大熊貓國家公園的‘邊邊角角’摸清楚?!?/p>
巡護隊伍上午九點半啟程,抵達終點時已經是晚上七點過,總路程18.6公里。由于時間太久,原本在終點等待的大熊貓國家公園白水江分局的巡護員們,擔心大家發(fā)生意外,主動往山里走了一段。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