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資料圖】
日前雷軍年度演講正式舉辦,今年作為雷軍個人年度演講的第四個年頭,“成長”是這次演講的主話題。雷軍雖然在大學學的是計算機專業(yè),但是回看雷總這些年的發(fā)展路徑,從程序員到互聯網、從投資人到智能手機甚至目前更是涉足制造業(yè)的皇冠智能電動汽車。這一路走來有收獲有坎坷,雷軍從一個普通縣城家庭出身,是如何一步一步締造了今天世界500強的小米?而這需要從雷軍的大學時光說起。
雷軍進入大學時,偶然間讀到《硅谷之火》這本書,點燃了他心中創(chuàng)業(yè)的火花,為了達成這一目標,雷軍給自己定下的第一步計劃,那就是在兩年內完成四年的學分。這在當時的學分制下,幾乎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壯舉。然而,正是這個目標,為他未來的學習之路注入了堅定的動力。
為了兩年修完所有學分,那么在探索如何應對選課的難題時,雷軍并沒有盲目瞎選。他明白,求助于懂行的人往往能事半功倍。勇敢地走進大三大四學長們的宿舍,尋找老鄉(xiāng)學長請教。學長們在耐心的指導下,為雷軍揭開了大學學習的奧秘,從整個課程體系到課程難易程度,再到教師風格和課程順序,無所不包。這種交流,為雷軍的學業(yè)之路指明了方向,也啟發(fā)了他在解決問題時第一時間去尋求幫助的思維。 99%的問題,都有標準答案。找個懂的人問問。
雷軍面對需要兩年時間修完四年的課程,那么自學時不可避免的困境,雷軍摸索出一種獨特的方法。他將知識比喻成一個網狀結構,而非線性的串聯。這種顛覆傳統的觀念,成為他突破學習障礙的關鍵。
雷軍通過自學的實踐摸索,發(fā)現了有些知識點前后并無絕對的先后關系,因此,當遇到前面難以理解的內容時,他會果斷地跳過去,繼續(xù)往后學習。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,他發(fā)現,有時候后面的學習甚至能夠更好地幫助他理解前面的內容。這種靈活的學習方式,讓他更好地應對了課程的挑戰(zhàn)。
今天回看雷軍在大學時代的故事,不少學習方法放在今天依舊適用。同時勤奮和努力可以說是被他人學習的典范,甚至雷軍自己寫的程序被編入課本,這在學生時代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。雷軍的經歷告訴我們,社會瞬息萬變,光靠學校所教授的知識已經不足以應對未來的挑戰(zhàn)。唯有養(yǎng)成終身學習的習慣,才能在不斷變化的環(huán)境中立于不敗之地。
在雷軍的故事中,我們看到了一個大學生自學道路上的縮影。從積極尋求幫助到靈活掌握知識的結構,再到堅持終身學習,這些原則都成為了他成功背后的支撐。而這些原則,同樣適用于我們每一個渴望追求卓越的普通人。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