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個和尚沒水吃(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故事有什么啟示),一起來了解下吧。
“三個和尚沒水喝”這個故事來自民間傳說,它最初是如何產(chǎn)生的,已經(jīng)很難考證可。據(jù)說在浙江東南的安撫鄉(xiāng)茶坡有一座山叫蜜山,很久以前,在蜜山山頂上有一座“馬石寺”。廟里的三個小和尚都覺得山太高,路太危險。你推我我推你,但沒人愿意下山挑水。結(jié)果,每個人都沒有水喝。民間故事“一個和尚挑水吃,兩個和尚抬水吃,三個和尚沒水吃”就源于此”就是由此而來。
從前山上有座小廟,廟里有個小和尚。他每天挑水、念經(jīng)、敲木魚,給觀音菩薩案桌上的凈瓶加水,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。不久,一個長和尚來了。他一到寺廟,就喝了半罐水。小和尚叫他去挑水。長和尚覺得一個人挑水兩個人喝,對自己不公平。就讓小和尚和自己一起挑水。兩個人只能提一個水桶,而且水桶必須放在桿子的中央,這樣兩個人才覺著不吃虧。這樣兩人都有水喝了。后來,又來了一個胖和尚。他也想喝水,但是罐子里一點水都沒有。小和尚和長和尚叫他自己挑,胖和尚挑了一擔(dān)水,一個人一口氣喝完。從此沒人挑水,三個和尚都沒水喝。每個人各自讀經(jīng),敲木魚。眼觀鼻鼻觀心,就是沒人主動提水,觀音菩薩面前的凈瓶沒人倒水,花草凋零。老鼠經(jīng)常趁機出來偷東西,也沒人管。結(jié)果鼠患猖獗,打翻了燭臺,放火燒了寺廟。直到那時,三個和尚才一起滅火?;鸨粨錅缌耍麄兦逍蚜?。此后,在三位和尚的共同努力下,自然會有更多的水。
這個故事的寓意是團結(jié)性強,互相推脫責(zé)任和義務(wù)并不能成事。
有兩個和尚的時候,人的惰性和依賴性明顯體現(xiàn)出來。要么每個和尚負責(zé)挑水一天,要么他們一起挑水。雖然這樣提水好像不劃算:兩個人一次只提一桶水,比一個人挑兩桶水差四倍。不過,這也很公平。對方?jīng)]有借口自己不取水。為何中國人在改革開放前生活水平較低,但改革開放后,雖然生活水平明顯提高,但市民卻怨聲載道?這也是為什么人們更喜歡享受較低的生活水平,卻不能容忍分配上的不公平。當(dāng)有三個和尚的時候,人的惰性和依賴性讓每個人都忙著推卸責(zé)任,期待別人承擔(dān)義務(wù),自己享受果實。
關(guān)鍵詞: 三個和尚沒水吃 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故事 三個和尚沒水吃出自什么地方 三個和尚沒水吃有什么啟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