娘
回想娘的一生,愛干凈、很要強(qiáng),自力更生不求人、體虛志堅(jiān)最剛毅。爹去世的早,她拉扯四個孩子非常不容易,但是她很少求人,總是自己獨(dú)立承擔(dān)。娘快人快語,思路清晰,辦事情從不優(yōu)柔寡斷。娘喜歡干凈,身上常帶著手帕,手臉清清爽爽,吃飯細(xì)嚼慢咽,吃完總是很仔細(xì)地擦擦嘴、擦擦手,彈掉不小心掉在衣服上的飯粒。她的頭發(fā)很齊整,梳理得利利落落,所以看起來總是精神抖擻。
爹走那年,娘五十來歲。作為她最小的女兒,我也已經(jīng)結(jié)婚,而且有了三個兒子。娘的另兩個女兒,一個嫁到了一路之隔卻分屬兩個不同省份的村莊,有了兩個女兒一個兒子;另一個嫁在了本村,也有了三個兒子。娘不光有這么多外甥和外甥女,唯一的一個兒子也有了三個女兒兩個兒子。所以,她應(yīng)“姥娘”的時候,會笑盈盈地說,我有一大幫“龜孫秧子”,這幾個是老宋家的,那幾個是老褚家的,還有那仨小點(diǎn)的是張樓的。
(資料圖片)
有時候,我也很奇怪,她很少對人家講我是老張家。大姐二姐,在她那里都是老宋老褚張口就來;到了我這,卻變得隱晦。我想,可能是因?yàn)槲沂撬钚〉暮⒆?,在她心里我永遠(yuǎn)都是那個災(zāi)荒年代拖家?guī)Э谌|北討飯時被她緊緊抱在懷里的“小妮子”,即便我嫁了人有了自己的孩子,在她的眼中我依然是她的“小閨女”。
姊妹三個離得不遠(yuǎn),相互走動也便多了。其實(shí),說是相互走動,倒不如說是一起相邀、隔三差五回娘家。二姐在本村自不必說,大姐雖然“遠(yuǎn)”在江蘇,實(shí)則離娘家也就四五里地。大姐回娘家,必定路過我的家。因?yàn)槟菚r沒有手機(jī),家里也沒有電話,她便常?!安黄诙痢蓖崎_了我的家門,“上咱娘家去吧!”
那時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。我推著一輛大梁自行車,車前杠上坐著老二老三,車后座上坐著老大;大姐蹬著三輪車,車廂里是我的大外甥和小外甥女,而大外甥女已經(jīng)懂事了,會跟在車后面,幫著推推車子。所有的孩子都嘰嘰喳喳有說有笑,把我和大姐的“嘮叨”聲淹沒,大人小孩一路浩浩蕩蕩樂呵呵地向“姥娘”家的方向出發(fā)!
不遠(yuǎn)的路程,一會兒就到了。那時候,物資不像現(xiàn)在這般豐富,什么雞呀魚呀肉呀的想買就買。我們姊妹三個不會空手,但也只是帶去一些最普通的“吃食”,比如院子里自己種的青菜、集市上買的剛打上來的鯉魚、代銷店里買的新出的點(diǎn)心、路邊攤上買的應(yīng)季水果。每次,大姐二姐總是會買很多東西;她倆還千叮嚀萬囑咐不讓我買,到家卻跟娘說,“你看看小三,不讓她買這買那,她偏不聽”。娘笑笑,再數(shù)落我一頓。
大嫂是個熱心腸,臉上總是笑嘻嘻,腿腳也勤快,忙活這忙活那。她讓我們姊妹仨陪著娘說話,讓孩子們一起出去玩,自己卻“馬不停蹄”地拾掇起中午的飯菜。廚房好像歡快的“拖拉機(jī)”,灶臺里冒著白色的水蒸氣,伴著爐膛里的煙火氣,不大會兒就香氣四溢。
娘哪是一個能閑得住的人。她最多和我們聊上一會,便去廚房察看,幫著兒媳婦炒菜、蒸饅頭、燜米飯;然后,匆忙來到大街上,找尋她的一眾“龜孫秧子”,捎帶加上自己的五個孫子孫女??吹酱蠛⒆有『⒆觽兡芡嬖谝黄?,她放心了許多;卻也會被不時傳來的哭鬧聲打斷,抓緊去安撫。她會一把抱起哭鬧的外甥,“呵斥”挑起事端的孫子;她會假裝要伸手打調(diào)皮搗蛋的外甥,卻把巴掌輕輕落在了一臉無辜孫子的屁股上。她總是這樣說,閨女家的孩子那可都是“人家”家的寶貝,人家爺爺奶奶都不知道疼多厲害呢,可千萬不能在姥娘家受了委屈。
我常想,娘這種“和稀泥”甚至于“拉偏架”的方式有些欠妥。曾經(jīng)問過娘,這樣對大哥家的孩子太苛刻;娘卻說,小孩子們打打鬧鬧、磕磕碰碰,都是無心的,哪有什么誰對誰錯?都是自家人,非得要斷出個你有理他有錯,那還叫一家人嗎?
最熱鬧的時刻莫過于吃飯。娘本想安排兩個孫子和外甥女們一桌,三個孫女和外甥們一桌,奈何外甥太多,外甥女只有兩個,便做了罷,最后變成大孩子們一桌、小孩子們一桌。娘一邊和我們拉家常,一邊豎起耳朵聽孩子們的動靜,一旦有“雜音”出現(xiàn),便撂下碗筷前去制止:雖不是一樣的情景,卻是一樣的處理方式,情愿護(hù)著外甥外甥女,哪怕孫子孫女根本就沒吱聲。
“你看看俺娘,哪有你這樣慣孩子的!再說了,你孫女人家都沒說話,是你外甥找的事,你咋不兇你外甥?!”大姐二姐,包括我,總是不約而同地向娘“開炮”。
“沒事,沒事,咱娘咋說就咋辦!”大哥總是很虔誠地說,我看得出來大嫂還是有那么一絲絲的不“心甘情愿”卻也無可奈何。
“你這樣疼外甥,恁外甥長大了還不一定疼你呢?你沒聽說,外甥是姥娘家的狗,吃完喝完還拿著走?”有時候,我會調(diào)侃一下。
娘總是笑笑,“辯解”著,大概意思就是俺不指望著外甥外甥女們以后孝敬俺,只要他們好好上學(xué)有出息,長大了以后知道孝敬父母孝敬爺爺奶奶就行了。
就這樣,一晃過去了好多年。我的孩子都上了大學(xué),成家立業(yè),有了自己的小家庭。大兒子在微山,二兒子在上海,三兒子在南京,我開始了天南地北“溜鄉(xiāng)”看孫子的漫漫征程。五十來歲的我,身上有了各種毛病,血糖高血壓高,腿還經(jīng)常疼。在兒子“鋼筋水泥”般的樓房住時間長了,我更加想念老家,尤其是想念自己的老娘。無數(shù)個夜晚,我輾轉(zhuǎn)反側(cè)難以入睡,娘的音容笑貌浮現(xiàn)在眼前;娘的話語也在耳邊一遍遍響起,“妮兒來,在外面給孩子幫忙照顧孫子孫女,這是你當(dāng)奶奶應(yīng)該的;娘沒啥事,能吃能喝,還能拄著拐杖四處溜達(dá)溜達(dá),你不要掛念娘,照顧好自己就行?!?/p>
終于“熬到”回老家的日子!我心急火燎地跑去看娘,娘每次都在那個熟悉的路口,張望著我回家的方向。近了,越來越近了,我看到娘的背駝得更加厲害,身高也縮短了不少;唯一沒有變的,是看到我來到眼前臉上馬上出現(xiàn)的笑容。我攙扶著娘,一起慢慢往家走。在路上,娘一遍遍說起從前的事,原本聽著很煩、覺得嘮嘮叨叨沒完沒了的我,此時此刻聽起娘的話語,格外親切。
“還記得不,娘,開新他們小時候在家里怎么調(diào)皮搗蛋,你都不打不罵,這是為什么呢?”
“憨妮子喲,娘不是覺得孩子們在姥娘家不受氣,你在婆家更好相處嗎?!”
我愣住了,心中五味雜陳久久不能平靜,最終被一股濃濃的暖流包圍。
時間證明了,“外甥是姥娘家的狗,吃完喝完還拿著走”,這話不完全正確。我的孩子,還有大姐二姐家的孩子,從小在姥娘家有吃有喝有玩有鬧,卻沒有成為喂不飽沒良心的“狗”。相反,所有的孩子們都十分孝順,不僅僅孝順自己家的爺爺奶奶,也非常非常孝順自己的姥娘。大哥家的孩子,我的侄子和侄女,都非常懂事,跟姑姑們、老表們知冷知熱。孩子們知道姥娘喜歡喝雞蛋白湯,喜歡喝老年奶粉,不吃牛肉豬肉雞肉、只偶爾吃些魚肉和羊肉,過年過節(jié)回家的時候,都挑選最好的買給姥娘。
突然明白了,娘的“和稀泥”式教育,不是瞎攪和、也不是趟渾水,而是一種大大的包容和博愛,讓孩子們懂得家人之間要禮讓謙和;這樣一來,以后走向社會,待人接物也能把握得恰如其分。
娘的生日是農(nóng)歷五月五——端午節(jié)。對于我家來說,這一天是盛大的集會。外甥外甥女們都會從四面八方趕來,帶著對象和孩子,一大家子人濟(jì)濟(jì)一堂,祝福姥娘生日快樂、長命百歲。我曾開玩笑地問娘,“他們小時候鬧別扭,你都是一把抱起這個、一把又抱起那個,現(xiàn)在試試還能抱得動不?”
娘愣了一下,或許也是年紀(jì)大了耳朵有些背,又或者是被我突如其來的刁鉆發(fā)問弄得措手不及。我又問了一遍,娘這回聽得真切,依舊笑嘻嘻地說,“憨妮子喲,你看看俺這些外甥,一個個都長成大小伙子了,別說是他們,就是他們的小孩子,娘都抱不動了!”
兒子偷偷告訴我,他想給姥娘一百塊錢,又怕姥娘不會收,便放在了她的床褥下面。我抽時間告訴了娘,娘執(zhí)意不要,說自己花不著錢,而且孩子們正是用錢的時候,可不能亂花錢?!耙话賶K錢,可不少,你們都給我買這買那,娘還上哪去花也?!”
一番爭執(zhí)不下,娘想了一個“兩全其美”的辦法。她把錢給了我,說是就當(dāng)自己已經(jīng)收下了外甥的孝心;然后把錢給了閨女,這是當(dāng)娘的一片心意。“我都多大了,咋能要你的錢?”
娘的回答,我至今難忘,“妮兒呀,你再大也是娘的娃?!?/p>
2019年,娘的身體每況愈下。好在,那年的端午節(jié),娘挺了過來。只是,她變得越來越糊涂,有時候不認(rèn)人了。她記不起自己中午吃的什么,也記不清自己外甥的名字,她甚至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。但是,她清楚地記得自己的孩子。我的侄子會半開玩笑問她,你知道俺三姑是恁啥嗎?她喊你啥?娘雖然有些遲疑,卻也能準(zhǔn)確說出我是她的閨女、我叫她娘……
娘最后的時光,是躺在床上度過的。那時候,已經(jīng)進(jìn)入了陰歷七月,天氣炎熱。娘躺在老家堂屋西側(cè)的床上,她的身上蓋了一層薄薄的毛毯,卻也遮掩不住那皮包骨頭的身軀。用什么去形容呢?兒子告訴我,俺姥娘現(xiàn)在瘦骨嶙峋、骨瘦如柴,就像報(bào)紙一樣單薄。我靠近她,試圖和她聊聊天。她的手伸向我,嘴里已經(jīng)說不出話;但我知道,她肯定記得我,那是她牽腸掛肚的小閨女。
還是曾經(jīng)那雙無比有力的手臂嗎?那抱著我去東北討飯時,堅(jiān)強(qiáng)有力的手臂;那抱著我的孩子,想方設(shè)法哄外甥的溫暖手臂;那雖然已無力,卻能夠拄著拐杖四處張望搜尋女兒歸來時身影的手臂……都去了哪里?
娘走的那天,正好是七夕。我就想,娘的命挺好的,生于端午、歿于七夕。每當(dāng)吃起粽子時,我想不到什么屈原投江自盡,卻能想到那是娘出生的日子;每當(dāng)坐在葡萄架下,我看不到什么牛郎織女鵲橋相會,卻能想到那天娘去了天上和爹團(tuán)聚……
壹點(diǎn)號 新哥來了
新聞線索報(bào)料通道:應(yīng)用市場下載“齊魯壹點(diǎn)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齊魯壹點(diǎn)”,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(bào)料!
關(guān)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