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是中國封建文明的鼎盛時期。
南北統(tǒng)一,疆域遼闊,政治穩(wěn)定,經(jīng)濟(jì)發(fā)達(dá),文教昌盛。各國使臣互相往來,互通有無。這一切,都為妝飾文化的發(fā)展奠定了基礎(chǔ)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“云想衣裳花想容”,唐代女子妝容豐富多彩,達(dá)到了中國古代妝飾史的一個高峰。
唐朝前期政治清明,社會安定。這一時期,女性的妝飾風(fēng)格有了些許富麗的表現(xiàn),但在總體上體現(xiàn)著自然之態(tài)。
初唐女俑,中國國家博物館藏
紅妝并不濃艷,眉式以寬闊為主,發(fā)式大多高聳挺拔,所飾珠翠無幾。這一時期的妝飾風(fēng)格,透露出女性的自信。
盛唐時期,國力達(dá)到鼎盛。這時,女性的審美崇尚豐腴肥美,體現(xiàn)出濃濃的貴族氣息。
《搗練圖》(局部),美國波士頓美術(shù)館藏
安史之亂以后,唐朝政治日趨腐朽,斗爭不斷,國力衰落。但各階級窮奢極欲,因此,中晚唐時期,女子妝容并未重返簡樸之風(fēng),反而比盛唐更為雍容華貴。
晚唐弈棋貴婦絹畫,1972年吐魯番阿斯塔那187號墓出土
接下來,讓我們走進(jìn)唐代女子的世界,一窺化妝的秘密。
01面妝
濃艷的紅妝是面妝的主流,女性不分貴賤,均喜敷之。唐代的美人們甚至將整個面頰都敷上胭脂。
彩繪陶騎馬帶猞猁狩獵女俑,唐開元十二年(724年),西安博物院藏,圖片為作者自攝
李白《浣紗石上云》中有“玉面耶溪女,青娥紅粉妝”的句子。王建在《宮詞》中也有“舞來汗?jié)窳_衣徹,樓上人扶下玉梯。師到院中重洗面,金盆水里撥紅泥”的描述。美人面部重敷胭脂,香汗淋漓時,拭汗的手帕、洗臉的水都會被染紅。
唐代仕女圖絹畫,1972年吐魯番阿斯塔那187號墓出土
當(dāng)然,“紅妝”的效果也會因涂抹的方法不同而效果各異。
酒暈妝,為紅妝中最為濃艷者。這種妝先抹白粉,再在兩頰涂以濃厚的胭脂;
桃花妝,則色淺而艷如桃花;
飛霞妝,比桃花妝更為淡雅,有白里透紅之感。
唐代女子追求標(biāo)新立異,除了上面介紹的這些,面妝還有胡妝、啼妝、淚妝、血暈妝等,此處不再贅述。
河南安陽趙逸公墓(公元829年)壁畫,有學(xué)者認(rèn)為壁畫中女性面龐上的紅道道即為“血暈妝”,看起來有點恐怖
02眉妝
唐代婦女畫眉樣式演變圖表,圖自陜西歷史博物館編《唐樂舞記》
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眉式最豐富的時期,長眉、短眉、蛾眉、闊眉都有流行。玄宗時有《十眉圖》,記載了當(dāng)時流行的鴛鴦眉、小山眉、五岳眉、三峰眉等十種眉式,而“十眉”也只是包含了眉式的一部分而已。
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眉妝:
月眉:比柳眉略寬,比長眉略窄,狀如新月。閻立本《步輦圖》中,宮女皆畫月眉。唐詩中也有這種眉式的描寫,“長干吳兒女,眉目艷新月”“娟娟卻月眉”,寫的都是這種眉型。
《步輦圖》中宮女的眉式
柳葉眉,眉毛畫成柳葉狀,也稱作“柳眉”。在文學(xué)作品中,有韋莊《女冠子》“依舊桃花面,頻低柳葉眉”的詩句,也有白居易《長恨歌》中“芙蓉如面柳如眉”的描寫。
闊眉:崇尚長、闊、濃,十分醒目。
持如意侍女圖,武惠妃敬陵出土,陜西歷史博物館藏,圖片為作者自攝
蛾眉、遠(yuǎn)山眉、青黛眉:盛唐時期,流行的長、細(xì)、淡的眉式。白居易《上陽人》有云:“青黛點眉眉細(xì)長,天寶末年時世妝”。也有李商隱《代贈》“總把春山掃眉黛,不知共得幾多愁”,更有張祜《集靈臺》中虢國夫人“卻嫌脂粉污顏色,淡掃蛾眉朝至尊”的描寫。
八字眉:中晚唐時期,八字眉與烏唇、椎髻的組合妝容一度流行,稱為“元和時世妝”。此時的八字眉與漢代的八字眉相比,更為寬闊和彎曲。
河南安陽趙逸公墓(公元829年)壁畫,圖中女性的眉形即為八字眉
03唇妝
唐代點唇的唇脂有了一定的形狀。在元稹《鶯鶯傳》中,有“口脂五寸”的記錄。
當(dāng)時的口脂是一種管狀物體,已經(jīng)和現(xiàn)代的口紅區(qū)別不大了。而口脂的顏色也十分豐富,包括檀、朱、絳等顏色。
唇妝的形狀,以櫻桃小口為尚,以小巧圓潤為美,在晚唐時期達(dá)到頂峰。
唐代流行的幾種唇妝,表格改繪自周汛、高春明《中國歷代婦女妝飾》
04面飾
唐代,各種面飾已進(jìn)入尋常百姓家。女子面飾造型各異,色彩濃艷,是唐代女性妝面中極具特色的一個方面。
額黃妝始于漢代,流行于六朝,盛于隋唐。唐盧照鄰《長安古意》對這種妝容有記載:“鴉黃粉白車中出,含嬌含態(tài)情非一。”
《北齊校書圖》局部,侍女將額頭及鼻梁涂成淡黃色,有學(xué)者認(rèn)為此即“額黃妝”
在唐代,額黃妝發(fā)展出了新款式——蕊黃妝,在額頭以黃粉繪制花朵形象,非常艷麗。唐溫庭筠《南歌子》有“撲蕊添黃子,呵花滿翠鬟”句,可見其流行程度。
斜紅一般描繪在太陽穴部位,或如弦月,或如傷痕。有時為了造成殘破之感,還用胭脂暈染成血跡模樣。不過,斜紅自晚唐之后,便銷聲匿跡了。
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絹畫上的女性,太陽穴處的一道紅色即為“斜紅”
花鈿,簡單者似小圓點,復(fù)雜者以金箔、云母片、魚鰓骨等制成各種花朵形狀(見下表)?;ㄢ氋N于額上,宛如一朵朵仙葩。
各式花鈿,圖自周汛、高春明《中國歷代婦女妝飾》
面靨,多以胭脂或顏料點于嘴角兩邊的酒窩處,好似兩顆小痣。盛唐以后,面靨的樣式增多,有的形如錢幣,有的形如杏桃,有的形如花朵。
旅順博物館藏女俑頭像,花鈿、斜紅、面靨齊備
05護(hù)膚品
唐人的護(hù)膚觀念非常講究。各種護(hù)膚品制作精湛且考究:面脂,用來滋潤皮膚;澡豆,類似現(xiàn)代的香皂,用于洗面;香澤,用于潤發(fā)……
杜甫《臘日》詩中有“口脂面藥隨恩澤,翠管銀罌下九霄”的詩句。詩中提到的口脂、面藥,就是涂在唇部和臉部的化妝用品,類似于我們現(xiàn)在的潤唇膏、保濕霜等,可以護(hù)膚、防凍。
唐代皇帝常在臘日賜給臣子脂膏,表示對下級的體貼愛護(hù),展現(xiàn)皇室的“恩澤”。
唐代鎏金飛鴻折枝花銀蚌盒,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藏,是盛放化妝、護(hù)膚用品的器具
端詳著博物館中那些美麗的女俑、仕女圖,千年前的美人仿佛活過來一般,拉近了與現(xiàn)代人的距離。她們的妝容還有很多秘密,而本文只是初探。
主要參考資料:
李芽《中國歷代妝飾》
周汛、高春明《中國歷代婦女妝飾》
孟暉《貴妃的紅汗》
(來源:“博物院丨看展覽”公眾號 作者:八寶粥)
統(tǒng)籌:梁冰 編輯:張曉璐關(guān)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