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點擊收聽音頻
?
(資料圖片)
人在成年后的行為和心理,都是成長過程經歷的折射,與家庭養(yǎng)育方式密切相關。
孩子眼里有什么,心里就有什么。
想要養(yǎng)出快樂、溫暖、人格健全的孩子,孩子的家庭教育很重要。
01
重在情感撫養(yǎng)
幼年時,是父母給予孩子情感撫養(yǎng)的黃金有效期。
這個階段,也是孩子依戀關系和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時期。
父母最好要親自養(yǎng)育,并且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回應。
及時正面的回應,會讓孩子感受到精神上的滿足,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與接納、關注和認同,并堅定地相信:我是重要的,不管什么時候,我都被愛圍繞。
而這,就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來源。
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,內心不會感到匱乏,更容易成為一個有溫度的人。
對于孩子來說,幸福不是擁有很多的玩具,也不是有漂亮的衣服和零食。
而是每一次受傷都有父母的安慰,每一次失落都有父母的陪伴,每一次開心都有父母可分享。
及時地陪伴、回應和關注,能帶給孩子溫暖和力量。
這種力量,在未來的日子里,都會變成孩子追求夢想、迎接挑戰(zhàn)的勇氣和底氣。
02
重在性格培養(yǎng)
孩子的性格培養(yǎng),比智力教育更重要。
在兒童成長的最初十幾年里,往他們的頭腦里塞進去多少信息并不重要。
要做的是,幫助他們發(fā)展出一些性格特質,包括堅毅、自控力、好奇心、樂觀、懂得感恩、熱情、激情。
這些特質,才是對一個人一生發(fā)展而言意義非凡的部分。
03
重在人格撫養(yǎng)
青春期,是孩子自我意識覺醒的階段,也是孩子開始推翻父母權威,渴望掙脫一切束縛的階段。
這個時期的孩子,有強烈的領地意識,迫切希望能和父母保持距離,以此證明自己長大了。
父母的管教和過多建議都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,引發(fā)親子矛盾。
此時,孩子最需要的是,像成年人一樣被尊重,被當成“大人”來對待,而不是“孩子”。
他們有獨立的意識,有自己的認識,有屬于自己的情感,有自己的需求。
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。
只有父母無條件地愛孩子、接納孩子,孩子才能真正做自己。
04
與孩子比肩前行
沒有絕對完美的原生家庭,也沒有絕對完美的父母。
改變孩子的前提,是父母先改變自己。
想讓孩子自信開朗,父母要先學會鼓勵和欣賞;想讓孩子活得有底氣,父母要先學會給予陪伴與愛;想讓孩子溫暖純良,父母先學會熱心助人。
父母給孩子什么,孩子就會給別人什么。
父母希望孩子今后做一個什么樣的人,就要以什么樣的方式對待他。
最好的家庭教育,其實是不教而善。
與孩子比肩前行,用父母的成長驅動孩子成長。
(作者 夕暖 洞見父母微信公號 主播 湯般若 制作 王宜謙)
(黃河評論信箱:zghhpl@163.com)
統(tǒng)籌:王攀 編輯:梁冰 版權聲明本稿件為獨家原創(chuàng),版權為鄭州報業(yè)集團有限公司(正觀新聞)所有,轉載或者引用請注明來源及作者,如有違反,依法保留追究權。
關鍵詞: